东北亚 探路大区域合作

发布时间: 2009-06-15 来源:

    前言

 

  时值第二十届哈洽会召开之际,东北亚各国200多名官员、专家、企业界代表齐聚哈尔滨,出席以“促进合作,共谋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区域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减速、下滑,甚至衰退的严峻局面。与会代表认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东北亚各国必须从金融、能源、资源、农业、食品等方面加强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探寻区域共赢之路。

  □文/本报记者 谭迎春 曲静  摄/本报记者 苏强

  东北亚,一个世界经济舞台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经济圈。

  韩国总统李明博将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比喻成赤壁大战中的“连环计”,东北亚地区像链条一样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相互依赖性很强。

  14日开幕的第二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各界人士的观点都在传达一个清晰信号:防止危机连锁扩散,探索东北亚区域合作是当务之急。

  目标  东北亚或成世界最大经济体

  事实上,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济合作发展卓有成效。

  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达266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10.4%。中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日本继续保持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中韩两国贸易额达186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中国成为仅次于欧盟的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边境和地方经贸合作以及所涉地域范围不断拓宽;韩日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日本为韩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韩国为日本第三大出口市场、第六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8年俄韩双边贸易额达2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目前,俄罗斯是韩国第八大出口对象国。

  但是,东北亚多边经济合作仍然相对滞后,进展缓慢。

  在全球经济版图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要解决目前的金融危机,离开主要新兴经济国家的参与与密切合作是不可能的。

  且看东北亚地区,在这片分布着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蒙古6个国家的地理圈内,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存,能源大国、科技强国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并立,如此多样性的国家结构决定了区域内经济极强的互补性。

  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东北亚地区位于各种不同经济实体的对接区,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梯的国家经济有互补性,区域合作提档升级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据美国兰德公司最近的一篇研究报告称:在未来10至20年内,东北亚区域极有可能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切入  资源合作寻求突破

  在东北亚地区,从能源分布与消费来看,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蒙古也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同样地处东北亚的其他国家却一直是石油进口国,特别是中日韩三国已成为能源消耗大国,能源进口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此种情况下,大家在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上探讨的问题已避不开能源乃至资源问题。在资源合作上寻求突破也成为各国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新切入点。

  与会专家指点资源合作路径:欠发达国家资源丰富,缺乏技术和资金;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其市场已经打开,经济极其活跃,但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源;经济发达国家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但缺乏劳动力,需要市场和资源,而东北亚自身就可以完成这个结合。

  发展石油、森林、矿产资源合作。中、日、韩等国都是石油、木材、矿产进口大国,而俄罗斯是世界石油、森林、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蒙古、朝鲜也拥有可供出口的矿产资源,中、日、韩等国家又拥有雄厚的财力、人力和技术,恰好可以弥补俄、蒙、朝资金、人力、技术的不足。这种互利互赢的资源合作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俄、蒙、朝有可以出口更多资源的潜力,中、日、韩等国既应继续增加进口,也应考虑在俄、蒙、朝建立更多资源加工企业,使俄、蒙、朝资源在当地实现加工增值。

  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东北亚各国既有人均耕地资源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俄罗斯,也有人均土地资源短缺的国家——中、日、韩,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潜力巨大。俄罗斯耕地总面积达1.3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其中远东地区人均耕地位居世界第一,且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鼓励中日韩出劳务、出资金、出技术参与俄罗斯耕地开发利用,既可为俄罗斯创造巨大财富,也可弥补中日韩本国粮食生产的缺口,实现在现有合作基础上的重大突破与互利双赢。

  途径  求同存异创造合作环境

  虽然区域合作理念渐入人心,但东北亚地区六个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不同,合作进程必然会遇到问题。在论坛上,与会代表几乎持有共同的观点:需要各方求同存异,共同创造合作升级的条件及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韩锋认为,东北亚地区合作虽然已经开始有了地区认同的动力,但还缺乏机制建设和保障,因此多数的合作层次较低,不够稳定。安全问题始终是地区合作的主要障碍,诸如朝核问题、中日、韩日、俄日等双边关系中的固有矛盾和领土纠纷,导致东北亚地区合作逐渐形成了区外合作强于区内、政治和安全合作重于社会经济合作的局面。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兼院长、研究员鲍振东也认同此观点,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种矛盾集中、大国利益交汇的热点地区。区域内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国在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差别很多。各国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但克服这些矛盾并非易事。六方会谈机制以和平对话、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与矛盾,为东北亚各国和平共处提供了典范。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曲伟提出,东北亚国家应在政治上求同存异,在经贸合作上优势互补,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更应放手发展经贸合作;从树立单边利益理念向双边互利双赢的理念上转变。东北亚国家应当秉承互利双赢的理念,处理好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的关系;从树立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理念上突破。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越是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时刻,越是需要破除贸易保护主义,拆除贸易壁垒;越是需要降低关税门槛,发展零关税和低关税的自由贸易。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在致辞中的倡议代表了专家学者们的心声:危机孕育生机,金融危机也为东北亚各国提升经济合作水平提供一次新的历史机遇。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变革和诸多挑战的时代,“促进合作,共谋发展”,是区域各国的利益所在,也是区域各国的使命所在。

  链接

  东北亚区域:包括中、俄、朝、韩、日、蒙6个国家。目前,东北亚是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东北亚区域的GDP之和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中日韩三国的GDP之和占亚洲GDP总量的73%。虽然曾经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东北亚至今仍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日趋加强,东北亚地区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易会展APP』,了解更多展会信息!



网站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国际博览发展促进中心      电 话:+86-451-82340100      邮 箱:chn@gjcjzx.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