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行行长杨红光畅谈服务哈洽会二十年

发布时间: 2009-06-15 来源:

     二十年风雨相伴,二十年相携共长。作为一家金融机构,从最初被动参会的一个“旁观者”,到如今主动参展的“局内人”,省中行在哈洽会这个大舞台演绎了一段佳话。金融机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新形势下,省中行将怎样为龙江经济建设提供更有力支撑?近日,记者采访了省中行行长杨红光。

  记者:哈洽会已走过二十年的历程,省中行为哈洽会服务也已二十年了。您认为金融机构该怎样在助推我省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擦亮自己的品牌?

  杨红光:在哈洽会二十年的历程中,金融机构已由被动参会服务,发展到多家商业银行主动参展,从而成为哈洽会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省内唯一连续服务哈洽会二十年的金融机构。借助展会平台,中行在服务参展客商的同时,得以传播服务理念,推广特色金融产品,提升整体品牌形象。如今,哈洽会已成为我省会展经济的重要品牌,也是中俄金融机构间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之一。以哈洽会为纽带,中行受惠于龙江会展经济,将通过创新服务,为会展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哈洽会从一个地方性展会逐渐成长为国家级、国际性展会,为哈洽会服务二十年的省中行是一位难得的历史“见证人”。您认为伴随哈洽会的提档升级,省中行自身实现了怎样的成长?

  杨红光:伴随哈洽会提档升级,中行的参展规模、服务手段,以及取得的成果也获得提升。中行参展二十年的变化,折射了哈洽会二十年的变迁。从初期接受展会提供的外围免费展位到主动申请显著位置的收费展位,由国际结算部一个部门参与到举全行之力参展,由单一的咨询服务到现场提供办理外币兑换、银行卡取现、提供对公、对私金融产品等全面服务,主动营销参展客商,哈洽会品牌、格局的变化催生了中行观念的转变以及自身的成长,赢得了更多业务机会和品牌声誉的提升。

  记者:哈洽会是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一个良好平台,作为一个国有银行和上市公司,该怎样利用好这样一个平台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去?

  杨红光:促进中俄经贸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推动战略升级,是政府举办哈洽会的初衷,作为国有银行和上市公司,中国银行也积极为此而努力。

  二十年来,中行一直为哈洽会提供外汇牌价、贸易金融等相关咨询服务,推介贸易融资及边贸特色产品。先后通过哈洽会率先推介中俄边贸本币结算、旅游服务结算、美元浮动汇率现钞结汇、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达”系列产品、保函、保理、福费庭及国内信用证等中行优势产品,于2008年首次办理卢布现钞兑换,并以奥运指定合作银行为主题,宣传推广中行特色金融产品,现场出售奥运纪念品,成为展会的靓丽风景。

  得益于多年参展的经验积累,以及哈洽会提供的丰富信息,中行以客户需求和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对俄贸易结算产品、客户结构及授信政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记者:如今蔓延世界的金融危机阴影还未散尽,省中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龙江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杨红光:对于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讲,面对金融危机,机遇和挑战并存。发挥中行贸易金融服务优势,加大对我省企业支持力度,是中行服务地方经济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今年以来,我省对俄贸易呈下降趋势,从事对俄贸易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急需得到融资支持以及高附加值的贸易金融服务。中行力争通过扩规模、调结构、保增长,持续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首先,创新产品。我们根据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和中国银行的产品现状,加强产品的整合与研发、投产力度,为各界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次,完善流程。目前,我们正重新整合原有的业务服务单元,将建立公司金融和个人金融两大板块。每个板块都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提供资金融通、理财规划、现金管理、投资银行和企业年金等综合金融产品和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对“走出去”企业,可以作为特定的客户群和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覆盖全球的服务格局。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易会展APP』,了解更多展会信息!



网站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国际博览发展促进中心      电 话:+86-451-82340100      邮 箱:chn@gjcjzx.org.cn